線上預約
LINE加入好友
關於黃慶雲醫師
臨床案例
中醫輔助癌症治療成新趨勢
透過補足氣血、調整體質,
舒緩治療過程中的不適與疲憊感!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將癌症視為可控的慢性疾病,這是醫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。中醫作為以「調理身體根本」為治療核心的醫學體系,關注症狀的緩解與病患的體質狀況,致力於幫助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減少不適感!
目前癌症的現代醫學療法,貫穿癌症治療的全過程,其中手術切除實體為首選方式,另外還有放療、化療、標靶、免疫療法、基因療法、內分泌療法等,而目前癌症臨床治療多以放療、化療為主要方式。腫瘤經過手術切除後,進入放化療階段,便是抗癌的開始;然而,患者在經歷放化療的同時,常會面臨身體調適與副作用管理的挑戰!
中醫調理著眼於全身的健康平衡與氣血的調和,協助患者適應治療帶來的副作用變化,也讓患者在抗癌過程中保持更穩定的身心狀態。
為何癌症治療會出現「疲憊感」?
「癌因性疲憊」是指在癌症治療期間出現疲憊感,是患者主觀感受的症狀,且處於慢性、持續的狀態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活動,例如感到全身虛弱沉重、睡醒卻仍感覺疲累,精神未恢復、難以集中注意力、沮喪憂鬱等,甚至可能虛弱到無法繼續進行化療抗癌。
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統計,結果顯示高達92%的臺灣癌症患者,有癌因性疲憊的問題,然而僅少數患者會主動反映症狀,多數患者以為這些症狀屬治療正常現象,所以選擇隱忍,或認為透過休息即可好轉,但並非如此。
目前醫界認為「癌因性疲憊」與放化療之間有密切關聯。化療和放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,也會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,尤其是骨髓和黏膜。這些治療累積的副作用會進一步削弱患者的免疫系統,從而加劇疲憊感的產生。免疫力下降、骨髓抑制等因素,使得患者感到更加虛弱,並加重癌因性疲憊的症狀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活動。
放化療藥物會有哪些副作用與症狀?
癌症治療過程中,化療藥物因寒熱屬性,可能導致骨髓抑制、胃腸不適及神經系統相關反應,患者經常感到全身乏力、疲憊不堪,甚至影響日常活動與免疫功能。
如果患者本身體質虛弱,經放化療後免疫力可能進一步下降,藥物的毒性作用可能破壞黏膜細胞,引發發炎現象。隨著療程累積,發炎部位可能擴大,導致潰瘍和其他不適症狀,如食慾不振、噁心嘔吐、口腔不適、貧血、頭暈、脫髮等,並增加感染風險,對日常生活造成干擾。
正和中醫調理溫補虛弱體質
身心不必多承受病痛與疲勞!
中醫輔助癌症治療已逐漸成為趨勢!正和中醫秉持「注重整個體質調理」,根據患者的體質、身體狀況及不同的罹癌階段進行個別化調理,有助於減緩和改善癌症治療中的副作用與不適,並支持患者順利完成療程,提升生活品質。
由於在化療過程中,體虛的患者會有氣血虧虛的狀況,導致身體無法有效應對治療負擔。所以,通過調理氣血、補益脾胃、活化經絡等治療方式,幫助提升患者的體質、滋補強身,增強自我調節能力,協助減輕化療帶來的負擔,讓患者更能保持身心的平衡與和諧。
正和中醫採用「溫補中藥內服」的治療方式
做為病後之補養
散腫湯
含有活性物質,具有三萜類化合物,能夠調節氣血、祛除內熱,幫助清除自由基,並可能有助於抗發炎及對腫瘤相關反應的調節。
方藥:清明草、莪朮、黃芩、浙貝、蒲公英…等。
枕中丹
有助於活化細胞、促進血液循環,可能影響血管新生過程,幫助維持抗氧化、抗過敏及抗病毒功能,並呵護肝臟的健康。
方藥:龍骨、明月草、靈芝、遠志、九節菖蒲…等。
扶正散
調整氣血,協調臟腑功能,幫助提升身體的自我調節能力,支持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。
方藥:丹參、三七、石上柏(半酒炒半生用)、五指毛桃、升麻…等。
醫師簡介
專業中醫達人
黃慶雲醫師
現任 台北/台中正和中醫診所院長
主治 乾癬、菜花、性功能障礙
學歷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進修班結業
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小組研究委員
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所碩士
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
經歷 曾任 永峰堂中醫診所院長
全國中醫師聯合會醫學顧問
全國中醫藥製藥工會研習班講師
慈航救世基金會義診醫師
台視健康全壘打節目主講人
Z頻道幸福人生節目主講人
世界衛視健康時間節目主講人
FM95.9海洋電台專訪醫師
線上預約
台北看診:星期四、星期五
台中看診:星期二、星期三
